执行也需要有思想
09-06
有一个猫与老鼠博弈的故事:一群老鼠长久以来被一只猫不断猎杀,数量不断减少。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它们召开了一次全体鼠民大会。一个平时习惯发号施令的老鼠,率先站起来发言,它以很有权威的语气说道:“如果不解决那只猫,我们终将会沦为它爪下的玩物,但是杀死它却不是我们能力所及的事,所以我们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躲开它,不被它抓住。各位,我准备了一个铃铛,如果能把铃铛挂到猫的脖子上,一旦猫靠近我们,铃铛就会发出声音,听到铃铛声后,我们只要躲到洞里,就可以了。”老鼠说完后,会场里响起掌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说这是个好主意。忽然有一只小老鼠胆怯地说:“可是要在猫的脖子上挂铃铛,是相当危险的,不小心就会被猫吃掉的。”一时间,会场变得寂静无声,大家面面相觑,到底该派谁去挂铃铛呢?这就是执行力问题。
执行力可以理解为: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有关。美国的迈克尔•戴尔,他当初创办的一个攒电脑的小公司发展到2001年,一举取代康柏而成为全球大的个人计算机制造商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戴尔公司具有执行能力。他对执行力的看法是:“一个企业的成功,完全是由于公司的员工在每一阶段都能够一丝不苟地切实执行。”与此相左的是,企业家杰克•韦尔奇。“如果我们想让员工成长,就应该去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如果我们能将他们好的想法加以利用,我们就有了赢得竞争的机会。”
执行力问题在中国企业界也曾火热过一阵子。具有典型代表的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说:“中国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战略、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地执行。”像上面的寓言,什么样的“鼠”能把铃铛挂在猫的脖子上。”如果说对战略和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找一只不怕死的鼠则行。问题是,不怕死也未必能把铃铛挂上。于是,什么样的人完成任务,成为执行力的大问题。
《亮剑》在中国的执播,单位时间内是仅次于《西游记》的电视剧。为什么人们喜闻乐见——智慧。《亮剑》的开篇故事是李云龙以环形工事的独特战术打败日本山崎大队。刘伯承看山崎大队进后八路军的后防了,战略威胁,要消灭。山崎大队占据的是一个制高点,凭借火力优势让共军被迫作野战攻坚。头一个程瞎子团长以普通的集团冲锋式战术,伤亡大,收效小。换上李云龙,他先以土工作业的方式大挖地道,从地下靠近山崎,缩短了攻击距离,然后再集中全团3600颗手榴弹,在进攻前全部抛出,造成短时间的火力优势,为步兵冲锋赢得时间。为什么经典?李云龙打仗脑子活,有想法。战略的目的是战术的非常规化。无论是军事战争,或者市场营销。不变是永远在变。如果把执行力理解成汪中求先生的“对战略、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地执行”,恐怕就不会有精神的《亮剑》与大家津津乐道的“亮剑精神”。
“在认识阶段,战略决定战术。在执行阶段,战术决定战略。”毛主席用精辟的“辨证法”把一支不识字的、主体为农民的起义军打造成一支执行力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什么样的人有执行力这个事上,伟人更伟大。在国共竞争东北之初,伟人的意见:我们完全不应怀疑东北问题和平解决与国民党实行和平合作的可能,并要求化四平为马德里。想通过守住一块地盘,好和蒋介石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但林彪坚持不同意见致电伟人:敌人和谈是个阴谋。蒋介石企图利用和谈,在关内停战,调集精锐在关外大打,先解决东北,再像磨盘那样南北夹击我们。恐怕还得立足于打,立足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是我对和战的根本性意见,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事实证明,林彪这次是正确的。林彪处在一线,了解实际情况,因而吸收了林彪的意见,把东北的战略方针由“独占东北”改成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取得转折性的胜利。1946年解放战争期间,为扩大战果,决定将内线作战改为外线出击。由战略防御改为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国统区。伟人要粟裕兵出淮南,粟裕回电说,不要到淮南去了,还是先在内线打好处多,天时、地利、人和,对我们都有利,伟人被说服了,同意先在内线打。结果,打出了一个七战七捷。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思想,就收获一种行为。”用人,重要的是用有思想的人,因为执行不仅仅是对战略不折不扣地执行,而且是要有能力对对战略不折不扣的执行……,不睡外面就是了。”尽管老本感觉比莲枝还窝囊,却不想火上烧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