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艺术是对度的把握
09-06
竞争的本质是你死我活,竞争却不是为了你死我活。这就像有人问西方大哲人苏格拉底与常人的区别,“别人活着为了吃饭,我吃饭为了活着”,人生活着注定要死,但人不为死才活着一样。
企业亦是如此。表面上看你死我活的竞争,内在的并不是没有规律。经过无数管理大师的书面总结与企业家的亲身实践,竞争胜出与否,主要在于三个方面:规模效益、核心技术与品牌溢价。
先说规模效益:在邓公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感染下,中国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催生出了太多“吨位决定地位”“掌握市场话语权”“占有率决定行业标准”的理论。做大的好处不言而喻,一是节省管理成本,二是加强上游集约效应,三是增加市场话语权。自然,做大成了很多企业家的梦想。有好处就有坏外,所以经济发达的西方防止定价权在企业手里,出台了反对托拉斯的《反垄断法》。中国有做大的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粮、航海都是世界五百强企业。虽然诟病一大堆,国营企业的背景遮掩了很多。追求暴利的结果是挨骂,一旦超出了限度就成了祸国殃民。大家熟知的“三聚氢氨”事件,明明有害的东西竟能成为行业的潜规则,因为三鹿、蒙牛、伊利这些企业大到足以破坏产业链的程度。再如“瘦肉精”事件,那么多养殖户都喂瘦肉精,而且喂了那多么年才被媒体揭露出来。因为双汇太大了,它的优势迫使趋利的养殖户别无选择。因此,企业做多大合适,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其次是核心技术。现在打开电视,就能看见成龙为格力做的广告,“掌握核心技术”。其实,业内人士都清楚,空调的核心技术压缩机,电脑的核心枝术是芯片,中国企业都不掌握。为什么格力这么做广告,别人信,因为格力在空调行业的市场地位,决定它有资金投入研发。换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说他掌握核心技术,投多少广告,估计作用都不大。为什么?别人不相信。核心技术就是一个投入的过程,比如手机、彩电,过去动则成千上万,仍有买,现在充话费就送手机了。苹果5是上市仍是六七千元,拥趸都排队。人们意识里认可核心技术的研发成本。但是,拥有核心技术也不能漫天定价,如中国的加湿器行业老大亚都,拥有核心技术,厉害到国外品牌进入中国要计算一下,照亚都的技术水准投入,五年内能不能收回收成本。核心技术就是区隔的门槛,但亚都也不敢把加湿器定成轿车的价,否则以跨国公司的资本实力,眼红到不惜血本的投入或者重金挖墙角,核心技术很快优势不在。因此,这又是一个度的问题。
再次就是品牌溢价。品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据一个品牌专家胡诌,一个企业与消费者有七十二个品牌接触点。咱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先说企业的大。健康的企业才能做大。一个企业不健康想做大,是不可能。也如顾雏军玩科龙,蒙牛跑火箭的速度。表面上看长成了庞然大物,到市场上一溜就分崩离析。二是拥有核心技术。还以乳业为例,为什么中国的食品企业经常出问题?因为食品的核心技术不在原材料,而在制作工艺上。但这些企业大到足以决定上游产业的程度,和原材料死磕上了。为了生存,上游企业偷工减料弄虚作假,自然防不胜防。因上,拥有核心技术的大企业是品牌溢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什么?企业文化。我没有见过哪个臭名昭著的企业家,能让自己的产品一直畅销下去。不仅是中国,全世界的粉丝都是“爱屋及乌”,所以大品牌都要做一些慈善,拍一个温情的广告片,再编造一些感人的企业故事。好人谁都想当,但需要投入。既使企业家想做慈善,品牌投入要占总利润的多少才不影响企业的发展,这还是一个度的问题。
任何行业的市场格局,都是竞争的结果。胡适的老师杜威说过:“秩序并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能量之间彼此支持的互助关系产生的。”企业规模,核心技术与品牌溢价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这三者互为支撑,有机配合才能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胜出。要是这三者配合得互为支撑,需要我们一颗敬畏的心。西方有个叫康德的老头说过,他一生一是敬畏头上星光灿烂的天空,二是敬畏深埋在人心的道德规律。我们从宝马汽车到摩托罗拉再到肯德基的百年发展史,再到比尔盖茨、巴菲特的捐款事业上,可以嗅到西方企业家对康德的敬畏。中国的先哲老子说过一句更牛的话:“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大国就像炒菜一样简单,企业规模、核心技术与品牌有溢价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都是食材。烹则是火侯,中国的企业家要想把企业这盘菜,炒到色香味具佳,火候就是一门对度的把握的艺术。
下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