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请远道的和尚来念经
09-06
在企业发展史上,有一个这样的传奇。192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一台大型电机发生故障,老福特集中了公司里的所有工程师多次“会诊”,也从其他一些大公司请来行家查看,均无结果。不得已从一家小公司请了一个名叫斯特曼斯的人来试试。斯特曼斯只带来了一块塑料布,几支粉笔,在电机旁观察了一下,在马达上划了一道线说:“请打开电机,沿线将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多出的线圈去掉后,电机果然恢复了正常。斯特曼斯的酬金是l 000美元。负责此事的经理甚是不满,便让他填写材料费用单。斯特曼斯写道:“画一条线,一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画线,999美元。”经理便将这个单据上报老福特那儿,老福特不但欣然签字,还对斯特曼斯一见钟情,执意要把他留在福特公司。斯特曼斯说自己所在的那家小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公司对自己一向很器重,所以不能离开。话音刚落,老福特就迫不及待地脱口而出:“那好吧,我把你们整个公司都买下来就是了。”
人们在引用这个案例时,经常是从老福特求贤若渴的角度来分析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其实,它还有一个在企业管理中普便遇到的问题,便是负责此事的经理对斯特曼斯那1000美元的态度。老福特以买下整个公司为代价挖到斯特曼斯这个空降兵,给福特公司带来什么样的震动!
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那些想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家,如果想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单纯依靠内部人才的培育很难实现自己的宏愿,寻找“斯特曼斯”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但是,斯特曼斯这样的人由于其个人能力或者技术思想、行事风格,很容易打动正在求贤若渴的企业家。成功企业家或政治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富有煽动力,他能见小知微的从一个小小的感性细节识别人才,并把对方鼓动得激情澎湃。要吸引人才只能“高薪或者高职位”,自然会给原来的秩序带来冲击。企业家的鼓动性主要体现在职位与薪水上。
任何一家正常运作的企业,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秩序,并且这种维持企业正常运作的稚序并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经过内部人员能量之内间的彼此磨合才得以形成。因此,在百年的公司发展史上职位矛盾由来已久,薪水矛盾更是人才管理的头等大事,林林总总,复杂多变。一个团队养成的习惯是根深蒂固,有创业元老因素,有家族管理的亲情成分。种种加起来的因素,非常容易造成高薪并没有给企业带来明显效益和“斯特曼斯类人才”不能发挥能力不适应企业的双重纠葛。
薪酬管理是连接企业与员工的纽带,是公司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良好设计的薪酬管理制度才有助于降低企业人员的流失,并吸引人才,减少企业的内部矛盾,增强企业凝聚力。但是一个人才什么样的技能或者见识应该值多少薪水,普天下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这不仅是企业家的苦恼,也是企业内部经常遇到的矛盾。其实,对于企业的管理秩序来讲,大多数员工扮演的是执行者和“守夜人”的角色,他们的业绩取得更多的不是他个人有多厉害,而是所在的企业组织架构与运作惯性。人的技术和见识则是多年的积累在一定阶段对企业的关键性贡献。企业要长足的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有瓶颈,要解决这些瓶颈就需要有人靠多年的积累的技能或者见识及时解决。内部产生不了,为了节省时间只能请远道的和尚。所以,远道和尚的薪水之所以高,都是多年积累的结果。
至于这个和尚到企业之后,能不能分清哪些业绩的获得是靠个人能力,哪些业绩的获得是靠组织的环境、平台和特定的团队才取得的。他想要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哪些条件企业已经具备了,哪些还没有?如果没有具备,需要花多长的时间、克服哪些困难、付出哪些代价才能具备?这已经是另一个话题了!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