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领导与精神领袖
09-06
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曾说过:“企业或事业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既然人才资源是如此之重要,那么作为一个掌舵者就要有择人艺术。”彼得斯作为全球知名的管理学家,对人才的视别有着一套他自己的见解。用葛优的话:“二十一世纪缺的是人才。”怎么招揽人才一直是企业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可是,人才来了怎么用是对企业家的另一场考验!1990年,26岁的孙宏斌被柳传志破格提拔为联想集团企业发展部经理,主管他在全国各地开辟的18家分公司。分公司的头头脑脑基本上都是孙宏斌任命,拥有很高的威信。这样以来,年轻人的浮躁很快凸显出来了,一度让柳传志有一种失控感。为此,柳传志决定调孙宏斌到其他部门,在开会说明情况时,孙宏斌的下属和柳传志吵了起来。为了挽救孙宏斌,柳传志让他开除那几个敢“挑衅”总裁的员工。孙宏斌坚决不同意。柳传志继续迂回,在北京西山宾馆,46岁的柳传志对26岁的孙宏斌说:“我们都是能力强的人,我领导不了你。咱们好合好散,联想的分公司你随便挑一个,你自己去干”。孙宏斌回答:“不必了柳总,我才26岁,我可以从头再干。”柳传志知道他想带着团队离开,另起炉灶。当时联想不能经此波折了,经过一番审查,法院以“挪用公款13万元”的罪名判处孙宏斌有期徒刑5年。
世界上的许多恩怨,基本上到此便告一段落。之后,要么成为宿敌,要么相忘于江湖。
但柳传志与孙宏斌演绎出了另一种结局。在监狱中面壁的过程中孙宏斌顿悟了一件事,“不跟自己较劲,也不跟别人较劲。与其将过错全部推到外在环境和别人身上,不如将所有过错认为是自己选择所要付出的代价。”孙宏斌知道要重新获得主流社会的信任,可能和筹码只有昔日老板柳传志。要么把柳传志变成人生前面的一堵墙,要么把他倚在背后变成一座山……出狱后,孙宏斌动用各方面关系托人请柳传志吃了一顿饭。席上,他诚恳地向柳传志表示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是因为他太年轻、太浮躁、太急功近利,并表示现在自己想做地产销售。真诚的态度和务实的思路打动了柳传志。“我从来不说谁是我的朋友,但是你可以告诉别人你是我的朋友。”柳传志豁达的借给孙宏斌50万元让其创业。孙宏斌的顺驰置业有限公司启动了。之后柳传志在政府、商界,都结下了广泛的人脉和关系一直暗中支持在顺驰的发展。
企业家的核心功能是把生产要素组织起来,而重要的要素是人。柳传志创建联想时,大胆的将郭为,杨元庆与孙宏斌这些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招进了企业。杨元庆与郭为在柳传志的带领下成为职业经理人,这是柳传志作为企业家的领导艺术。领导应是一位好的时钟设计师,而不仅仅是报时者。在孙宏斌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柳传志不仅是一个领导,更像一个精神象征。孙宏斌的自立山头,顶撞,甚至拒绝服从集团战略,柳传志一直宽容人才成长所犯的错。人才有时是具有破坏性的。“菩萨心肠,霹雳手段。”该出手时,柳传志则是果断的处置。这个事之所以传为佳话,是孙宏斌对自身剖析后勇于担当责任的勇气,出狱后向柳传志认错的态度。让人敬佩的应该是柳传志的包容。“荆棘丛中下脚易,明月帘下转身难。”已经具有那种江湖地位的柳传志,面对一个因伤害企业被自己亲手送进大牢的人再次伸出援助之手,这不仅需要宽广的胸怀,更需要一种悲悯的包容。
管理企业有四种境界。一:员工因为你的职位而服从你;二:员工因为你的能力而服从你;三:员工因为你的培养而服从你,他们感恩于你对他们的尊重、培养和付出;四:员工因为你的为人、魅力、风范而拥戴你。一般管理者做到境界三已属难得,境界四不仅需要领导容人之心的气量,更要有俯视众生的悲悯。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胸怀。包容则是一种境界,一种慈悲的心态。企业家是资金的管理者,给员工发工资的乃是客户。企业是人的聚合体。只有能把组织放大到股掌之上的博大胸怀之人,才能有悲悯之心去管理众人。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