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之后的执念
09-06
有人问某一企业家,你什么都有了为什么还在奋斗。那个企业家想了想说:为了死时更有尊严。世上大多数的人从事的职业或者事业不是自己喜欢的。由于生存的选择不得不做当下的事。其实,企业家创业也是一样。我相信许多企业家的从初的梦想未必是做企业,机缘巧合或者别无选择不得不创业。“什么都有了”,仅是一个人的生存视觉的问题,放在企业家层面却需要重新解读。
企业家面临的挑战就是在确定的现在与不确定的未来做出正确的选择。决策就是选择,选择就容易产生焦虑。当我们平静思考那些长期不倒的企业家,发现这些常青树之所以“常青”,是他们都经历了一个奇特而又平凡的成长过程——长期执著于自己的理念与人格操守,在各种诱惑与机会中平衡着自己的取舍。王石于汶川地震中不当发言后的羞涩道歉,柳传志说“强者都是善于管理自己的人。人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张瑞敏的“企业越大,我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曹德凎坚决将自己四十亿的股票成立私人基金的执著,都体现了他们心智的成熟和阅尽繁华后的人生洞察。
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有限,中国的企业家不足以证明的话,我们将目光扩大到国际上就会发现更有说服力的案例。日本的稻盛和夫与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被日本称为“经营四圣”。和其他三个人不同的是,稻盛和夫有自己鲜明的哲学。他用40年的时间一手打造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并把自己的股份全部捐给员工,退休后皈依佛门。在他看来,公司营运的目标不是为了回报股东,不是为了客户的利益,而是为了员工的幸福。公司无论大小,只要员工心有所属,就能释放全体员工的能量。因为员工在现场,在一线,是利润的起源,奉行先员工再客户,后股东的顺序,员工就会非常的敬业。稻盛和夫认为人生和经营是相同的,人生哲学就是经营哲学,并著有《人为什么活着》、《活法》等探讨人生哲学的著作。或许,在很多人的眼里,稻盛和夫不是一个哲学家,但是有了两个成功的企业做依托,稻盛和夫的哲学就有了说服力。
“我生来一贫如洗,但不能死时仍旧一贫如洗。”这是曾经掀起“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索罗斯的座右铭。这位在全世界名声并不好的经济学家的理想并不是当经济学家,而是哲学家。21岁时读了波普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之后就拜在波普的门下,写了一本《意识的负担》,想留在伦敦经济学院教书碰壁后转向赚钱。索罗斯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并且在股票、证券、货币市场上测试自己的理论。他认为金融市场不是由理性支配,而是由羊群心理支配的。只要知道如何操纵羊群,就能成功。
英国有一句谚语“远大的希望造就伟大的人物。”同理,远大的希望也能造就伟大的企业。“有钱并不算什么,有思想才是重要的。”索罗斯功成名就后的感慨代表了一大批成功人士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只有如此成功的人才能发出这样的感慨。因为在他们心目中,企业、著作、经商都只是实现他们理念的手段,是检验理念的工具。他们内心深处还是对人生的探索,对“道”的追求,对原点的思考……在他们看来,这些思考不但有必要,而且有意义。